何為躺平?
“躺平”這個接地氣又精微幽妙的言語梗怎麼測量?心理學家在一通問卷訪談後,發現“逃避躺平”和“覺醒躺平”這兩個概念可以很高信效度地測量我們的躺平。
“逃避躺平”和“覺醒躺平”
覺醒躺平是審視現實後自我和解式的 “躺平”。何為審視現實?何為自我和解?這可以理解為:當我采取覺醒躺平的姿勢,我一般選擇與當下妥協(如接受個人才能不足等等),雖表現出“躺平”行為,但内心沒放棄對未來的期望,我依舊追求自己的價值實現,期望在未來獲得進步或成功(“總有我幹出成績的時候!”)。心理學家認為以下表現符合“覺醒躺平”:
我不關心他人的眼光和生活;
我不會強迫自己融入無意義社交;
我會選擇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在其他人眼中這份工作不夠體面或者高級;
盡管周圍很多人在追求功利性目标,我也會堅持對質樸生活的追求......
可以類比于高數作業很重要,但是自己好累,覺得周末與其硬撐不如放空一下,我過後能更有精神地對待它。或者是:你明白實踐報告再摳細節已不能明顯改良,覺得小組讨論效率很低,于是接受這一現實,不想再鑽牛角尖、無謂忙碌了,“這篇報告就先這樣吧。”你釋然了。但這不意味着你拒絕在撰寫報告上的進步。
逃避躺平定義很鮮明地消極,但當我們反躬自省,也許會有一些時刻短暫地感受過逃避躺平。若我選擇逃避躺平的姿勢,這一般意味着:我太懼怕失敗,所以我幹脆避免挑戰,至于自我價值的實現、成功,我很少去希求。以下也表現着逃避躺平:
學校裡的考試成績沒有太大意義,及格就好;
當有機會晉升到更高級别并且有更多挑戰、 更大壓力的工作崗位時,我會選擇留在原崗位,做相對輕松的工作;
工作做多做少差異不大,我選擇做得少一些,完成份内工作就好,不求晉升;
在學校的時候,很多同學選擇參加社團活動、 比賽或考證,但我選擇啥事也不做......
再例如,體測是心頭大石,我深感壓力。我非常害怕準備無用。盡管不想得到危險且勉強的成績,但我更想避免努力失敗。所以,我幹脆不期望能有滿意的成績,能飄過及格線就好。
研究者們總結
1.面對社會現實的挑戰時,低自尊感者對自我的信心較弱(例如自卑、自責、自限),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較弱,在競争參與中為了保護自我價值(“卷不過别人讓我懷疑自己”)而更容易選擇躺平,這種避免失敗來捍衛自尊的心理(“我不想成為失敗者”)使他們更多地選擇“逃避躺平”。
2.成就動機較弱的人傾向于完成更低難度的任務來避免挑戰(“無所謂,簡單地水過去就好...”),他們避免失敗的動機顯著高于追求成功的動機,因此也更容易選擇躲避競争的躺平,尤其是“逃避躺平”。
躺平是怎麼出現的呢?
先總結學者們觀點給“躺平”下定義:“躺平”—— 當下社會經濟轉型中,面對社會壓力和持續競争,青年人拒絕不經思考的僞奮鬥,而用低欲望的姿态面對生活的一種行為方式。
卷累了,躺躺不行嗎
“内卷” 常被我們挂在嘴邊,用來調侃舍友、發發牢騷、辯護自我。這個詞彙靈活而微妙,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起初,美國人類學家戈登威澤用“内卷”來描述農業生産模式簡單重複與停滞不前的狀态,後在各領域延伸運用。現在的 “内卷” 指的是,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人們付出更多努力但收獲更少的一種惡性競争的社會現象。大家都在為有限的蛋糕分配而競争得痛苦焦躁時,内卷就火了。
有學者認為,在當下中國社會“内卷”大環境下,部分青年承受的焦慮和壓力超過其心理阈限值(也就是繃不住了),因而選擇了 “躺平” ,這看似是選擇了與世無争、無欲無求。也有學者認為“躺平” 是基于 “内卷” 這一主觀判斷後的行為選擇 :當内卷被嫌棄或厭倦,有時也許我們就選擇了它的反面——躺平。
我們該如何選擇?
a. 我們如果很想達成某種目标,實現某種價值,不想躺平而想好好奮鬥(不是僅僅感動自己的僞奮鬥),那麼可以适當地降低自我預期,不讓太過強烈的、避免失敗的動機屈服我們妥協于躺平狀态。
b. 内卷、躺平,追根究底,我們要往何處去?也許你會說躺平就是擁抱虛無,我無所謂意義。但是如果我們還是想追求幸福,那麼需要滿足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的頂端:自我實現。即我們得嘗試尋找人生意義。
c. 躺平不稀奇,不可恥,可以不頹廢,可以有積極價值。我也許選擇躺平,但是同時覺醒,即是:追風趕月“稍”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