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檢索

學院新聞

首頁>> 正文>>

信息院暑期三下鄉活動紀實五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7-09 點擊數: 來源:

【通訊員:易利、匡娜、易萬喜】試想一下,當你置身在青蔥的大山裡,不遠處忽然傳來了轟隆隆的鼓聲;這時,天空泛起了金光,一片绛紫的晚霞,嵌着柔和的白邊;河水像一條青色、透明的水蛇,但卻不讓人害怕,甯靜幽邃;你是要選擇駐足靜觀,還是追随鼓聲繼續前行?

我們“三下鄉”的落腳點是一個苗寨,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等發面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前文所說的鼓聲指的就是苗鼓。關于苗鼓的起源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多頭怪為害苗鄉,猥亵婦女,吞食孩子,無惡不作。勇敢的苗族後亞雄率同寨壯年跳下天坑,經過七天七夜的血戰,終于殺死了多頭怪,救出了美人阿珠。為了慶祝勝利,亞雄剝下了魔怪的皮,蒙成了一張大鼓使勁兒敲打。此後,苗鼓就成了苗家供奉的聖物,也成為了苗家男女老少都喜歡的一項民俗活動。

随着苗族人民審美情趣和鼓樂承傳的變化,一般在農曆“四月八”、每年春節前後、趕秋、椎牛、豐收喜慶、婚嫁、迎賓等重大活動裡,他們都會打鼓相迎,以鼓樂來抒發自己喜悅的情緒。

聽村裡的鼓王吳奶奶說,本來在我們到來時應該要擊鼓相迎的,可由于有些鼓手外出了,所以就沒弄成,對此她感到非常的愧疚和遺憾。在我們支教的這三天裡,吳奶奶多次向我們表達想要教我們學習苗鼓的願望。在這之前,為了更好地和當地的村民交流文化,我們特地在每天晚上七點半教授村民學習廣場舞。所以對于吳奶奶的請求我們一方面是盛情難卻,一方面也希望真正的學習并傳承這項優秀絕世的視聽藝術,讓外界更多的人知曉它、認可它、欣賞它。

于是在今天教授廣場舞之前,平時寡語羞澀的廣場舞隊員們當拿起他們的鼓錘時,一時間像是換了個人似的,熱情奔放。聽,鼓聲震天價響,所有的雲彩都因之黯然失色。在她們的教授下,我們沉浸在鼓聲的力量與大氣中,真正感受到了苗鼓的魅力所在——靈魂的聲音,從遠古時期一直流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