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情的講述了“半條被子”的紅色經典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80多年過去了,紅軍身影早已遠去,但在文明瑤族鄉第一片小學校仍然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漫說長征,依然能夠感受到當地村民對于紅軍熱烈的感情。
(紅色印記—漫說長征牆)
如同瑤族鄉不遠處的山脈常在,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也長久地流傳在這裡。7月21日下午,黨旗迎風飄揚,太阳成集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新航向·夢之隊同第一片小學校百餘名學生通過一堂長征精神主題課,重溫紅軍長征艱苦卓絕的光榮曆史,追尋革命先輩的光輝足迹,用心靈感受長征的偉大意義。
深化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
這是一所既普通而又特殊的小學。稱其普通,是因為這所小學同樣承載着教書育人的宗旨,書聲朗朗、播種希望;
稱其特殊,是因為它位于“半條棉被”故事發生地--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以紅色教育為特色,傳承紅色基因,托起明天的太陽。
追憶紅軍精神,感悟紅色文化。
81年過去了,文明瑤族鄉村民依然對紅軍充滿感情,第一片小學校圍牆繪着紅軍長征故事以及和群衆心心相連的動人故事。
在文明鎮仍留有當時紅軍流傳下來的“半條被子”标語——半條被子,溫暖人心,而文明瑤族鄉的鄉親們對于紅軍的深厚感情依然讓人熱淚盈眶。
曆經八十餘載,紅軍精神承載着中國共産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堅定信仰和信念,鼓勵今人沿着英雄的足迹,收獲紅色教育的芳香。
(黨旗迎風飄揚,同學們一起重溫戰争年代的革命激情。)
弘揚長征精神,繼承英烈信仰
新航向·夢之隊隊員以生動有趣的言語講述“半條被子”的故事,讓同學們感受到了紅軍長征路上與百姓們的魚水情,是一個時代最真的印記。
一條棉被,剪成兩半,永不放棄,永遠相連,記錄着紅軍戰士與老百姓之間的親密感情,象征着共産黨和人民群衆須臾不可分離的魚水深情。
這個故事發生在 1934 年 11 月,中央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道封鎖線,各個軍團陸續抵達湖南汝城縣文明瑤族鄉,紅軍駐紮在文明、秀水、韓田、沙洲等地,并在此休整了一周。正是在此期間,三位疲憊不堪的女紅軍住在了沙洲村村邊的一間破舊茅屋裡,茅屋的主人就是徐解秀和她的丈夫。但徐解秀家裡一貧如洗,隻有一張用楠竹釘成的床架,床上墊着稻草、鋪着破席,蓋的是一堆爛棉絮,連一條完整的被子都沒有。女紅軍們在急行軍中丢棄了行裝,隻帶着一條棉被,女主人就和三位女紅軍合蓋這一條被子、擠在這一張床上,而男主人則睡在門口的草堆上守護着她們。
三位女紅軍與徐解秀同吃同睡同勞動,還幫着徐解秀燒火煮飯,閑時給徐解秀夫婦講革命道理。幾天後的大清早,女紅軍們要上路了,她們決定把這唯一的被子留給徐解秀夫婦,但夫婦倆說什麼也不肯接受。直到送到村口,三位女紅軍和徐解秀夫婦還争執不下,這時一位女紅軍從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這條被子剪成了兩半,她對徐解秀說:等革命成功以後,一定要送你一條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接過這半條被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嘩嘩流了下來……
除了“半條被子”,隊員們還深情地給孩子們講述了突破三道防線、湘江血戰和四渡赤水的長征故事。這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同學們的心靈,讓他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中班學生朱貞浩說:“我要像紅軍叔叔一樣艱苦奮鬥不怕犧牲,要做最棒的共産主義接班人!”
(朱貞浩同學堅毅的眼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反複強調“不忘初心”的長征精神。我們要永遠保持“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奮鬥精神。在新時期,我們唯有不忘初心,繼續奮鬥,繼續傳承和發揚長征精神,才能走好新的長征路。